北科青年:我們與社會實踐的距離

修課同學參與猴硐礦工文史館舉辦的「猴硐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
修課同學參與猴硐礦工文史館舉辦的「猴硐礦工生活記憶漫遊」導覽。
楊穎超與同組同學的修課攝影成果,圖中人物為老礦工林正福爺爺。
楊穎超與同組同學的修課攝影成果,圖中人物為老礦工林正福爺爺。
期末邀請老礦工們到北科大欣賞修課同學的成果展演及攝影作品。
期末邀請老礦工們到北科大欣賞修課同學的成果展演及攝影作品。

(原文收錄於 北科青年2022年3月號 第22期)

文 | 文發二 楊穎超

這學期修讀「攝影創作與社會實踐」這門USR課程,起初只是出自於對攝影的興趣,希望精進自己的攝影技術,並未對於「社會實踐」有過多想像。然而,學期結束後,它卻成為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堂課!

課程的攝影主題為「臺灣末代礦工攝影計畫」。在臺灣工業發展的歷史中,曾有群地下英雄在礦坑中默默為國家付出,隨著石油燃料大幅取代礦工們採集的煤礦,加上80年代接二連三發生的礦災,臺灣礦業逐漸式微,二十一世紀後正式畫下句點。這門課程走訪猴硐,認識曾經入坑工作的礦工們,成為現在臺灣的末代礦工,但礦業的歷史不該被遺忘,所以有了這次的攝影計畫。 

課程中,鄭怡雯老師首先安排我們進行「環境肖像(Environmental Portrait)」的攝影作業。這是個全新的名詞:「照片以人物為主題、加入周遭的環境、人物身旁的符號、物品、時空背景等,彰顯人物的身分、個性、心境。」在第一次聽聞後仍是一頭霧水,只知道我們要拍攝的對象是老礦工,應該以他們為主體拍攝一張很有「想法」的照片。

懷抱著似懂非懂的心情完成了第一次作業後,評圖時,卻迎來與鄭老師合作的劉老師的質疑,他指著照片問:「你們拍攝這張照片的意義是什麼?照片中的帽子有什麼含義嗎?既然沒有意義,為何讓它出現在照片中?」我們自認為是心血結晶的照片,卻被評得一蹋糊塗,至今還能感受到當時班上沉重的氣氛與低迷的士氣,但同學們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能在劉老師的指教下深切反省,然後帶著更大的衝勁向前行。

在多次前往猴硐拍攝的過程中,與被拍攝者林正福大哥逐漸熟絡,在融洽的相處過程中,我們後來拍攝了許多彼此都為之一亮的照片。

期末攝影專題展演這天,所有的礦工皆遠從猴硐來到北科大,欣賞同學們的攝影創作結晶。看見他們欣慰的笑容,我內心激動不已,千言萬語盡在一張張相片中。期末展演結束後,「礦工文史館」創辦人之一的周朝南先生更向每組同學一一致意,他真摯的情感在我心中引起一陣漣漪。

修課的收穫滿載而歸:無論是在攝影實務、展演實務、田野調查的技巧,皆有很大的收穫,最重要的是能夠為臺灣礦業文化的推廣與紀錄盡一份心力。特別是在學習的過程,我也看見鄭老師不遺餘力地為臺灣礦業勞動文化的付出。回顧這學期的點滴,發現自己參與其中,一直掛念在心的「社會實踐」四個字不再沉重,原來自己與社會實踐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

110學年「攝影創作與社會實踐」USR課程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Zt_z0qXL4
「猴硐,什麼情礦?」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ntut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