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科大校訊:Aliyan 阿里漾原研社「一起學習原舞吧!」


轉自《臺北科大校訊》第393期📖
文│校園記者 葉仟芳
這學期跟著服務學習中認識的同學一起來到原研社,第一次來到原資中心跟大家打招呼時,原研社的同學們都十分熱情地給予熱烈回應。原研社大部分成員都來自排灣族、阿美族,也有少部分同學雖然並非原住民身分,但出於對原住民文化濃厚的興趣而選擇加入原研社。初步認識之後我們坐著圍成一圈,開始互相自我介紹,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熱情、活潑的原研社社長,因為他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亂跑、團體行動時人也常常跑不見,因此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快樂腳」。而為了幫助我更快速熟悉環境並且融入大家,他們也和我分享先前寒訓同學們一起到臺東卑南部落學習當地原住民舞蹈與傳統歌謠,以及途中發生的種種趣事。
當晚在大家盛情邀請下,我隨即和他們一同前往北商學習卑南傳統舞蹈,一起體驗了他們在寒訓時跟部落長輩們學習的舞蹈。而後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歌曲的練習,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一張寫著羅馬拼音的歌譜;跟著學姊一遍接著一遍唱著,逐漸熟悉旋律後,不知不覺中,困難的卑南族語竟也能朗朗上口。老師說,這就是「耳傳」,不需要精準唸出一字一句,在一次次複唱的過程中,腦海中自然會出現旋律,如此特別的體驗讓我感到相當驚奇。
接下來兩周,我們進行了阿美族傳統舞蹈的訓練。所有參與舞蹈的人都必須手牽著手圍成一圈,一邊注意腿部動作的同時,一邊維持全體順時鐘方向的轉動,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當每個人的步伐與速度不一致時,容易絆到彼此的腳,練習的過程中我也好幾次因為跟身邊同學相互拉扯差點跌倒;而跳阿美族原舞最忌諱的就是手跟手的連接處斷掉,因此老師也不斷叮嚀我們,如果發現自己跳錯,要馬上看著領頭更正回來。雖然因為不熟悉舞蹈、節奏而頻頻出錯,但是原研社的大家都非常友善,總是會即時給予幫助,甚至願意花費額外的時間幫進度落後的同學補強不足之處,讓我感到非常溫暖。
參加原研社並體驗原住民的傳統舞蹈,讓我有一種找回「根」的感覺。我的母親來自泰雅族,所以我身上也有一半的原住民血統,由於媽媽很年輕就離開部落,不久後便嫁給了身為閩南人的爸爸,因此我從小對於自己歸屬的原住民文化沒有太多了解的管道。然而當我在原研社和大家手牽著手,一起跳著原舞時,彷彿有一股電流般的魔力竄過,讓我的身體充盈著力量,有一種跟大家聚在一起真好的感覺,同時也很開心有機會加入原研社、認識這個大家庭。
或許有許多人因為對自己的族群了解甚少,而不敢說出自己有原住民身分,但我仍為自己身為原住民感到驕傲,也希望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同伴,無論是否擁有原住民的血統,只要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都可以一起來到原研社感受大家的熱情,藉由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對部落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