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常駐人力深耕社區 北科大獲《遠見》USR大學永續報告書楷模獎

常駐人力深耕社區 北科大獲《遠見》USR大學永續報告書楷模獎

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認為社會責任是全民運動,不是單一群體的責任。
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認為社會責任是全民運動,不是單一群體的責任。
本校「鶯歌陶瓷培力・科技驅動創生」計畫榮獲《遠見》USR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圖為本校2023年攜手鶯歌陶瓷博物館合作臺灣陶藝巨擘展。
本校「鶯歌陶瓷培力・科技驅動創生」計畫榮獲《遠見》USR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圖為本校2023年攜手鶯歌陶瓷博物館合作臺灣陶藝巨擘展。
身為科技陶瓷學者的王錫福校長與鶯歌陶瓷生產者討論原料問題。
身為科技陶瓷學者的王錫福校長與鶯歌陶瓷生產者討論原料問題。
鶯歌張美雲老師(中)傳授北科大學生彩繪陶瓷工藝。
鶯歌張美雲老師(中)傳授北科大學生彩繪陶瓷工藝。

轉載自《遠見》2024.04.09

儘管校地不大,但靠著校長對USR的親力親為、富饒多元的專業學術能量,以及與在地深度連結,讓北科大一直是《遠見》USR獎的常勝軍。

創校逾百年,以培育技職專業人才、解決產業問題著稱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近年來投入USR,可謂不遺餘力,甚至連校長都親自加入團隊執行計畫。 

談到USR的推動,北科大校長王錫福雙眼炙熱地說:「大學存在的價值,就是要推動社會福祉,北科大透過各個專業領域推動USR,在利他的同時,也能利己,讓北科大與社會能共榮共好。」 

有了校長對USR的親力親為,自然滾動起北科大全校師生的USR全民運動風氣。難怪多年來,北科大一直是《遠見》USR獎的常勝軍,今年不僅拿下「大學永續報告書」楷模獎,而「鶯歌陶瓷培力.科技驅動創生」方案也拿下在地共融組楷模獎,成為科大唯一拿下兩個獎項的學校。 

其實,早在教育部尚未開始推動USR前,北科大就已經啟用校務基金,在全台各地落實USR相關計畫,如今更將USR視為校務的最高指導原則,在全校各個角落都植入綠色元素。 

或許對許多組織而言,履行社會責任無法對本業產生效益,甚至是個負債。然而,王錫福堅決地說道,USR對北科大來說,絕對是個重要資產,尤其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學生對於周遭社會的關注普遍下降,藉由USR的落實,不僅能培養學生關懷社會的習慣與態度,也透過計畫的執行,鍛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這些都是學生未來投入職場所需的重要能力。 

對於推動USR的路徑,王錫福驕傲地說:「北科大是接地氣的大學,從近到遠都有我們USR的蹤跡,我們把自己當成周遭社區的一份子,以學校的專業發現、解決社區第一線的問題,而藉由社區,也擴大了我們『教室』的場域。」

大學是最佳平台角色

令人納悶的是,若要論推動社會責任,政府有權勢、企業有金力,那麼大學有什麼?

「大學最能扮演的是一個『平台』的角色,這與政府、企業或是其他組織不同,大學的功能是教育學生,公益本來就是學校的本質,少了政治和獲利的包袱,更能被社會所信任,也因此在與各利害關係人溝通,容易找出最大公約數,也更容易挖掘問題。再加上學校擁有專業人才,自然也較具『解題』的能力,」時常在USR第一線的北科大副校長楊重光,意味深長地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USR百花齊放,卻造成方案議題雷同性高的現象。然而,北科大一直擁有獨到的選題能力。對此,楊重光表示,這要歸功北科大各專案負責人,多年來深耕地方,才能洞悉最深層的在地議題。而在設計解方前,又以尊重當地傳統及文化做為執行專案的前提。同時,在進行解題工程時,絕不閉門造車,而是敞開大門,結合當地團體、校友、社企、民間及官方等能量,共同解題,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以北科大今年得到在地共融組楷模獎的方案為例,王錫福笑說,北科的老師跟當地連結非常深,舉凡在地的KOL、政治人物、居民或是接手家業的新銳陶瓷藝術家,都與該案的老師相當熟識:「我常以為,我們的老師是不是準備去參選當地民代了,哈!」

遠赴馬來西亞找解方 

最為人稱頌的是,為了深耕計畫,北科大還設有常駐的計畫助理在當地,而身為材料學專家的王錫福,甚至還自己跳下來幫忙尋求解方,據說目前甚至已經遠至馬來西亞找土,就是希望能讓台灣陶瓷技藝能繼續發揚光大。而今年他們也成功把台灣陶瓷推向國際,即將在歐洲幾個知名的博物館輪流展覽。 

除了堅持做得深入,北科大還講求USR計畫的「有機性」。也就是希望在有朝一日,當教育部或北科大退場時,計畫仍能自主營運,「北科的USR從起手式開始,就以永續為預設值,而不是要炒短線,因此,每個案子我們都希望在執行四至六年後,當地便可以自主營運,而我們就退居顧問角色……,」王錫福表示。 

誠如王錫福所言:「唯有注入專業,才能發現專業的問題,這就是科大在永續落實,跟別人的差異。」在這個僅有9.7公頃的校地,儘管長年受校地不足所苦,但北科富饒多元的專業學術能量,藉由USR的計畫,打破了教育空間和實踐場域的疆界,向外延伸出教學、研究和品牌影響力的無形舞台。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1439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