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青年》未完待續的漁村大小事
(轉自《北科青年》2024年7月號 第36期)
文 |文發碩一 王映涵
2023年9月,跟著USR團隊前往野柳,湛藍的天空與海相互輝映,空氣中瀰漫淡淡的海水味,那是我對野柳的第一印象。
在老師的安排下,我們在「漁村真本事-野柳特色飲食文化交流」座談會上,有了和當地商家、國小等相關人員交流的機會。老闆們各自講述餐廳經營的狀況,有的倚賴旅遊公司接團的生意;有的利用當地食材「萬里蟹」發展創意料理;野柳國小校長向我們講述「食魚教育」,結合社區發展的BEST模組,衍伸出的教學,如:「潮間帶藻樂趣、海女薪傳公主、海藻麵疙瘩、慢魚運動等課程。聽著當地政府人員提出改革的方向建議,北科大各個學院老師們的分析與總結。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在聚集不同產業人員的座談會上,立場與需求不同的人,為了同一個地方、同一個議題,共同努力和地方文化發展的能量。
與會人員大多居住野柳,或在野柳工作,他們既需要保護野柳的資源,同時也正在消耗著野柳的資源,在彼此切磋想法的時候,難免發生碰撞,但為了這裡,他們願意跨出自己的視野,用其他在地人員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不同系所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也和老師互相討論,各司其職針對問題提出想法,希望運用在北科大的所學,激發新的想法與計畫,幫助野柳地方創生永續發展。
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我們踏查野柳無數次,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當地,試著了解漁民們的生活方式、商家的想法和需求,走訪特產街與店家合作,重新為當地特產設計包裝,並和計畫攝影導演共同拍攝宣傳短片。至今,逐步挖掘能運用的資源,為以海洋教育特色發展的野柳國小,清點校方典藏文物、海洋廢棄物與SDGs教材,重新策劃文物館的展覽方式與空間主軸,試著實現孩子們對於大海的想像,以他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將應被保存的在地文化傳承,並協助校方重建野柳國小文物館的常設展覽。
每一次的探訪,都更加認識這個文化特色鮮明、擁有特殊地質景觀的地方。野柳對於我們而言,不再只是過去地理課本提及的女王頭觀光勝地,而是擁有保安宮、神明淨港、蹦火仔等傳統文化,充滿人情味的地方。USR計畫不僅僅是課程,也是給予我們實作機會,回饋地方文化保存的方式。
見證了餐廳業者、特產街商家發自內心尋求解決方案,熱情地分享經營困難與客人趣事,野柳國小校方努力配合,也聆聽我們想法,共同做出改變,這種能被社會需要的感覺真的很好。在計畫執行中,與不同系所的同學合作,並與大學部的學弟妹共同參與活動,發想創新而不被侷限的點子,是很過癮的事。在這當中,也看見老師們不時轉換教學角色,除了陪伴我們與當地村民學習,也引領我們在執行計畫時,有更完備的條件與解決方案。多年以後還會記得,在臺灣,有一個從小學課桌椅上就能看見壯闊海洋的角落,有一個乘載辛苦故事「豬吃狗睏毛蟹行」(台語)的地方,而野柳漁村的大小事,未完待續……
*豬食狗睏毛蟹行(台語)
漁村的諺語: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形容漁民們在船上的辛苦生活。漁民出海時,在漁船上吃飯沒有餐桌,像豬那樣隨處就地吃飯,而睡覺很難一覺到天明,像狗一樣一夜要起來很多次,而在漁船上為了防止顛簸搖晃,必須學毛蟹那樣橫著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