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北科大創新技術博覽會獲9獎項 創歷年最佳紀錄

北科大創新技術博覽會獲9獎項 創歷年最佳紀錄

北科大於「2025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獲獎9件創下最佳紀錄,參與師生大合影。圖片
北科大於「2025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獲獎9件創下最佳紀錄,參與師生大合影。
北科大製科所教授何昭慶(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金牌獎。圖片
北科大製科所教授何昭慶(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金牌獎。
北科大資工系特聘教授陳彥霖(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一金一銅。圖片
北科大資工系特聘教授陳彥霖(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一金一銅。
北科大電子系副教授鍾明桉(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二金一銀。圖片
北科大電子系副教授鍾明桉(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二金一銀。
北科大車輛系教授蕭耀榮(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二件銀牌獎。圖片
北科大車輛系教授蕭耀榮(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二件銀牌獎。
北科大互動系副教授龍祈澔(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微星科技企業特別獎。圖片
北科大互動系副教授龍祈澔(右)榮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微星科技企業特別獎。

轉載自經濟日報2025.10.23

北科大師生團隊參與「2025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表現亮眼,報名的九件專利作品全數獲獎,從上千件技術中脫穎而出,囊括金牌獎四件、銀牌獎三件、銅牌獎一件及微星科技企業特別獎一件等9項大獎,創下歷來最佳紀錄。

北科大產學長黃聲東表示,今年獲獎成果展現學研與實務並重的創新實力,4件金牌專利涵蓋AI光學量測、醫療影像與雷達檢測等前沿技術。

製科所教授何昭慶的「預測關鍵尺寸訓練方法與光學量測系統」(專利號I881905)榮獲金牌獎,利用創新的聯合訓練深度學習網路,結合前向與反算網路,大幅提升預測精度,將光譜預測時間從50分鐘縮短至0.01秒,準確率達96.99%,應用於先進半導體製程矽穿孔(TSV)的關鍵尺寸預測。

資工系特聘教授陳彥霖的「內視鏡測距方法及內視鏡系統」(專利號I871715)榮獲金牌獎,運用深度學習結合影像分割與單目深度估測模型,可於內視鏡影像中自動推算病灶尺寸,量測精度達毫米級,並能於邊緣裝置即時運算,提升臨床診斷精度與效率。技術已整合至AI輔助診斷流程,具備跨品牌適應能力。

電子系副教授鍾明桉一舉奪得二件金牌獎,其「動態調整雷達發射功率之方法及其系統、可攜式成像系統」(申請號114110517),以太赫茲雷達搭配影像感測元件,依目標距離與反射強度自動調整發射功率;另一項「動態檢測裝置及動態調焦演算法」(申請號114108947)結合太赫茲、亞太赫茲、毫米波與光學,可於90秒內完成非接觸、高精度檢測,無輻射危害,適用於飛機、鐵路、橋梁等結構的裂縫與疲勞監測。

鍾明桉的「可攜式成像系統及無損檢測的方法」(申請號114110849)亦獲銀牌獎,能生成材料內部三維點雲影像,用於飛機、橋梁、軌道及複合材料的非破壞性檢測。

車輛系教授蕭耀榮獲得二件銀牌獎:其「事故預防系統與方法」(專利號I803762)為唯一設置於機車端的主動防撞技術,具AI識別與智慧煞車功能,可即時偵測前方多車之車門突開、開啟角度,並連動智慧煞車,確保最佳煞車力、減速度與機車騎士安全。另一項「多功能模組化運動裝置」(專利號I736355)以創新之模組化設計整合多種運動功能,具磁流變液可變阻力系統與智慧運動監測,滿足一機多工、輕巧可攜、智慧運動之個人居家運動需求。

此外,陳彥霖的「時序特徵的輔助模組」(專利號I887115)獲銅牌獎,為單目3D物件偵測任務設計可插拔式時序模組,強化神經網路的時間感知與穩定性,應用於自駕車、監控與智慧城市等視覺任務。

互動系副教授龍祈澔的「顯示被遮擋物體影像的虛擬投影方法與顯示系統」(申請號113127257)榮獲微星科技企業特別獎,此技術可穿透牆壁、柱體等障礙產生即時與現實縫合之影像,使牆壁或柱體後方的影像可被即時投射顯示,未來可應用於軍事、混合實境(MR)、景觀與教育等多元領域,展現北科大跨域創新的潛力。

申請號113127257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shared&v=U6bNWQTY0lA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3/9092193

 

瀏覽數:
登入成功